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碰撞、交流的书法墙
2016-09-12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高高耸立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空管塔台,见证着迎来送往。一个月前的8月15日,它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用中国独特的方式,向世界道一声诚挚的“欢迎”。37米高,9.37米宽的立面上,一行行用毛笔书写而成的中文、英文、法文、俄文、日文、韩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G20成员国主要通用文字的“欢迎”,在旅客来到杭州的第一瞬间,便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传递友好和快乐。

这一面连接古与今、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碰撞、交流的书法墙,由钱江晚报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共同策划,邀请了朱关田、王冬龄、鲍贤伦、陈振濂、赵雁君、白砥、沈浩、鲁大东(按年龄排序)这8位书法家,用篆书、行书、隶书等多种书体进行创作,匠心独运。
作为创作团队中的最年长者,朱关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次用毛笔写外文,感觉很不一样。”他笑着说:生怕写错了。朱关田写的是南非荷兰语,日常生活中极少接触到,为寻求和谐,两种文字都是用小篆写成,融入吴昌硕的笔法,在平整的书体中显示出浑厚苍劲,多了变化和灵动。而为了配合外文的横写的规律,朱关田特意将中文从右到左的行法做了改变,并力求将外文写得端正、清晰,便于外国人阅读和理解。
对参与的书家来说,以书法的形式写外文,都还是“新娘子上轿头一回”,但这样的尝试让他们都觉得很新鲜,用书法方式来表达非汉字文字,体现出书法的笔墨味道,无疑是一次有趣的探索和挑战。
日文、韩文,都是从汉字文化圈衍生出来的,就书写来说,日文的难度相对较小,陈振濂着重研究韩语的书写:如何让中国笔墨和韩文架构和谐统一。
和方正的汉字相比,法文、葡萄牙文等字母线条以圆弧线为主,没有复杂的横竖撇捺,书写表现倾向于流畅感,很接近于草书的书写特征。仅从线条的表现而言,这些书法家们可谓是驾轻就熟,而此次,他们带着对所写国家的文化、历史的理解去写,别有一番味道。“尽管一开始写还是觉得会有些别扭,不过,假如懂得这门外语的话应该也会写得很顺畅吧”,赵雁君写完德语的“欢迎”后有感而发。鲁大东的俄文写得“萌萌哒”,非常有趣,他认为俄罗斯的动画片做得很好,所以俄文要写得萌一点。
王冬龄书写了阿拉伯文的“欢迎”,他觉得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跨界”:“放眼当下,世界文化里最优秀的东西都在彼此交流,大家也都是用开放的心态在交流,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多做一些促进文化交流、对话的事。”而书法,正是这种对话、交流的良好载体。
书法是一座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交流之桥。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她极具传染力和感受力,无论是否懂得,不影响每一位观众从书法中寻找到共鸣。在2015年苹果发布会上,王冬龄手握Apple Pencil,用最新产品在全世界面前书写传统的中国书法,让大家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而此次,书法家们用外文来展现书法艺术,不仅能让外国来宾通过其中的母语读懂意思,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书法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正统的汉字书写。
书法文化活跃在外事交流中。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杭州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了位于杭州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欣赏吴山明、卓鹤君、闵学林、王冬龄这4位著名书画家现场创作,并在王冬龄的示范下,书写下楷书的“和”字。这并不是彭丽媛第一次向外宾展现书法的魅力,在2014年3月,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共同参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时,她便向米歇尔示范如何握笔,并书写“厚德载物”这四个字,赠送给米歇尔。
书法是一座融合之桥。追求“最入古,最风格”的鲍贤伦,用隶书无比的生动性、包容性来“融化”英文的“welcome”,产生新的变化;正如同那高高耸立的书法墙,中国的书法融合了西方文字的线条,中文、外文和谐相处,充满趣味和韵律。
书法是一座桥,连接古今、连接中外、连接你我。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